首页 公考作文文章正文

国考行测真题集锦_这是一道2007年国考行测真题,请问具体解答思路,谢谢

公考作文 2024年02月01日 17:35 52 小星星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国考行测真题集锦_这是一道2007年国考行测真题,请问具体解答思路,谢谢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国考行测真题集锦_这是一道2007年国考行测真题,请问具体解答思路,谢谢

1.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辅导:演绎推理
2.这是一道2007年国考行测真题,请问具体解答思路,谢谢

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辅导: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或称逻辑判断、逻辑推理),是判断推理中的测试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10道题(省、市10道或15道)。试题由题干、提问和备选项组成。题干或是给出一段论述,或是给定一些条件,要求考生根据提问,在A、B、C、D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演绎推理蕴涵普通逻辑的基础常识。这些常识,在类比推理、定义判断等其他内容的测试中,都有广泛应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容忽视。当然,不了解这些常识,也可以做一般性的分析和断定,但往往出错。原因是,不同的试题,都针对着不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这些考点的考核方法和出题思路是有规律的。离开这些规律,就无从把握考点,有可能导出预测、联想或“我认为”的思路,而失去正确解答的机会。

 为便于考生掌握考点,有效管理和调用相关常识、方法和技巧,本书根据试题常见考点,首先提供十二种好理解、易操作的快读、快解方法,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这些快读、快解方法,都是针对历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点和题型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巧,在应试中十分重要。当然,在了解必要的逻辑常识后,这些方法的应用就更为灵活。

 快读快解十二招

 条件不确定 假设是关键

 条件能确定 相关做推演

 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确定条件多 排除做首选

 阅读必弄清 论据和论点

 选项要证据 直观是答案

 可能不推“必” 部分不推“全”

 具体有疑问 概括选宏观

 概念有内涵 当心被偷换

 强弱相比较 选“最”才保险

 发现关联词 规则用在先

 分析数据比 谨防基数变

第一章 快读快解应用集锦

 一、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智力测验试题屡见不鲜。面对试题,若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的真、假时,“假设”是重要方法。请看试题:

 试题1.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 甲和乙诚实,丙是说谎者B. 甲和丙说谎,乙是诚实者

 C. 乙和丙说谎,甲是诚实者D. 乙和丙诚实,甲是说谎者

 题干给出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确切的,要运用假设辅助解答。假设的思路是:假设某个条件为“真”的推演无矛盾,即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假设真”就是确定的真条件或答案了。若“假设真”的推演出现矛盾,就可断定这个条件是“假”的,“条件假”也是确定的条件或答案。我们运用假设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根据题干三个条件,假设甲诚实,那么乙就是说谎者;乙是说谎者,则丙诚实;若丙诚实,则甲和乙都是说谎者,这个推演结果与我们的初始假设“甲诚实”不一致(矛盾),于是可定论:甲不诚实。

 (2)从定论“甲不诚实”,可推知乙诚实;从乙诚实,推知丙说谎;从丙说谎,推出甲和乙不都说谎(乙诚实),推演结果成立,结论是:甲和丙说谎,乙诚实。答案为B。

 解析上述类型试题,关键把握三点:

 第一,题干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这是运用假设对策的直观特征。

 [提示]凡属“如果A,那么B”类的假言条件和“A不是B”类的否定条件,都是没确定的条件。

 第二,倘若假设为“真”不成立,则果断断定其必“假”,这是假设的要点。

 第三,对“‘真’不成立”要严格定义,即:有证据证明“真”一定是不可能的。

 素朴思维中,在假设“真”不成立(矛盾)的结果面前,也不敢断定其为假,往往会影响推理连贯性。

 还有些条件不确定的试题,对题干条件或对备选项运用假设法,都可快速得到答案。如:

 试题2.(山东2008-88)已知:①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③甲被录取。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 甲、乙都被录取B. 甲、乙都未被录取

 C. 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D. 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解析]

 第一种方法:对题干条件做“假设”分析。

 (1)题中提示:三个判断一真两假。分析①②两个判断都是要么录取甲而不录取乙;要么录取乙而不录取甲,究竟录取谁却不能确定。但两者语义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真或假”也必然相同。假设两者“同真”则不合题义(题:只有一真),即可推知①②两判断都假。

 (2)剩余的判断③“甲被录取”就是真的。

 (3)根据“甲被录取”真,又知道①②都假,可推出:乙也被录取。正确答案为A。

 第二种方法:对选项做假设分析。

 (1)假设选项A“甲、乙都被录取”是正确答案,则③“甲被录取”就真。而①、②都说“只能录取一个”皆假。A项刚好符合“一真两假”的题义。假设成立,正确答案A。

 在应试实战中,通过假设确定选项A已经符合“一真两假”,就果断选择A,若再分别验证其他选项,则不仅影响解题效率,也没有意义。如果验证,情况如下:

 (2)假设B“甲、乙都未被录取”正确,就构成三个判断都是假的。

 首先推出③“甲被录取”为假;再推出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也假;同理,最后根据“甲没被录取”从②逆否推出“乙被录取”还是假。 B项与题干相悖。

 (3)假设C项正确,则三个判断都是真的,C也不行。

 (4)假设D项正确,则①②都真。D也不行。

 有些题,题干条件有些啰嗦或干扰,需要对题干条件整理后再假设,如:

 试题3.一位哲学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在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标,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个路牌。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的。

 ①向东的路牌上写:此路可通智慧酒店。

 ②向南的路牌上写:此路不通智慧酒店。

 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哲学家径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A. 向东的路B. 向南的路

 C. 向北的路D. 向西的路

 [解析]

 (1)题中条件: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的。

 条件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既然题干申明“真话是的”,条件③的向北路牌又说“两个真”,因此,向北路牌是假的,剩余东、南两路牌就是一真一假!经过整理,复杂情况简化了。

 (2)因为“东、南”路牌的真假不能确定,所以,需要运用假设。

 (3)假设“东路牌”(通酒店)为真,那么“东路”就通酒店;而南路牌(不通酒店)为假,则也通酒店。两路都通酒店与题矛盾,“东路牌”为真不成立了,即“东路牌”假、南路牌真!

 (4)从断定“东路牌(通酒店)假”推演:则“东路”不通酒店,再从“南路牌(不通酒店)真”推演,则南路也不通酒店。结论:排除“东和南”,只有“向北的路”通酒店(只有可去的路上有路牌,不考虑向西的路)。答案C。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介绍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付老师点拨]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

 二、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

 智力测验试题中,当题干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要把这个既定条件做为解题的开端,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切入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再推,丝丝入扣,直至水落石出。这样的方法称作“关联推演法”。请看试题:

 试题4.某宿舍有甲、乙、丙三人,一个出生在北京市,一个出生在上海市,一个出生在广州市,他们所学的专业,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管理,一个是外语。已知:

 ①乙不是学外语的。

 ②乙不出生在广州市。

 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

 ④学习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市。

 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甲所学的专业是()。

 A. 金融B. 管理C. 外语D. 推不出

 [解析]

 (1)问:甲所学专业?题干中确定的条件只有:⑤学习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市;

 (2)与条件⑤相关的词项是:外语、北京。

 (3)条件中涉及“外语”和“北京”的是①和③。

 (4)根据条件①知道“乙不学外语”,根据条件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推知丙也不学外语。既然乙、丙都不学外语,于是推出:甲学外语。答案C。

 [提示]确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言命题或否定命题,都不是确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上海人不是医生。

试题5.张、王、赵三人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长、一人是书记,还有一人是工程师。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书记的个头比王矮,张和书记不一样高。由此可见()。

 A. 张是局长,王是工程师,赵是书记B. 张是工程师,王是局长,赵是书记

 C. 张是局长,王是书记,赵是工程师D. 张是书记,王是局长,赵是工程师

 [解析]

 (1)从确定条件“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推出工程师:-王,-赵=张;

 (2)对照选项,只有B正确。答案B。

 试题6.(江苏2006A类-60)某商务公司中,晓华、光子和龙生担任着经理、副董事长和会计的职务(但不一定是上述顺序):已知副董事长是个独生子,钱挣得最少;龙生与光子的姐姐结了婚,钱挣得比经理多。由此可见()。

 A. 晓华是经理,光子是副董事长B. 光子是经理,龙生是副董事长

 C. 龙生是会计,晓华是经理D. 晓华是副董事长,龙生是会计

 [解析]

 (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副董事长是独生子,钱挣得最少;

 (2)与“独生子”或“挣钱”相关的条件是:光子有姐姐、龙生钱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龙生都不是副董事长,那么副董事长就是剩下的“晓华”。

 (3)对照选项:只有D项符合推断。答案D。

 [提示]每推演出一个确定的结论,都要搜索选项对照,力争尽早完成解答。应试实战中,只要依据某一步得出的结论能断定选项,即停止推演,不提倡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结论都推演出来。如上题中“谁是会计”、“谁是经理”就无需再推断了。

 试题7.艾森、史蒂芬、诺曼三名运动员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和俄国,其中一个擅长武术,一个擅长击剑,一个擅长拳击。

 已知:

 ①艾森不是擅长击剑的,史蒂芬不是擅长拳击的。

 ②擅长击剑的不是来自法国。

 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

 ④史蒂芬不是来自俄国。

 由此可知()。

 A.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武术,诺曼擅长击剑

 B.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C. 艾森擅长武术,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拳击

 D. 艾森擅长拳击,史蒂芬擅长击剑,诺曼擅长武术

 [解析]

 (1)确定的条件是③“擅长拳击的来自英国”,寻找相关的是条件①,推出:史蒂芬=-英国(负号表示“否定”,读“非”)。

 (2)接续与“史蒂芬”相关的是条件④。根据条件④“史蒂芬 = -俄国”和以上推出的“史蒂芬=-英国”,即推出:史蒂芬=法国。

 (3)再找到与法国相关的条件②。根据②“击剑=-法国”,推出:

 史蒂芬=-击剑,-拳击=武术,即:史蒂芬擅长武术。

 (4)对照选项,只有A符合。

 [付老师点拨]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相关推演法在演绎推理中亦有广泛应用。读者应重视对“相关推演”能力的演练,备考可参考本书稍后篇章中介绍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三、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各地公务员考试中,都有这种类型的试题:

 试题8.(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掌握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在只有“一句真”的条件下,真话就在甲、丙二人间,剩余的乙肯定是假话。

 (2)从乙的假话“我不会”推知:乙会游泳。答案为B。

 同样思路,请看广东试题:

 试题9.(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 甲B.乙C. 丙D. 丁

 [解析]

 (1)题中乙和丁说话矛盾,四人的真话在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刻推出:钱是甲捐的。正确答案为A。

 在增加难度的“矛盾”试题中,往往出现“两真、两假”条件,这就不仅要利用矛盾,还要结合假设才能快速解答。如:

 试题10.四名潜水队员是好朋友,预测他们参加深海探察预选情况:

 张东:我估计咱们四个人谁也没有条件入选。

 刘霞:别人条件再强,我看咱们几个也能有入选的。

 大勇:这次深海探察不能一个女队员没有啊!刘霞和晶晶最少能入选一个。

 晶晶:是啊,我条件合格,应该入选。

 最后证明其中有两人猜对了。实际情况是()。

 A. 张东猜对,没人入选B. 刘霞猜对,大勇入选

 C. 大勇猜对,刘霞入选D. 晶晶猜对,晶晶入选

 [解析]

 (1)这四个好友,两人猜对、两人猜错。

 (2)张东和刘霞的猜测有矛盾。

 张东:四人都不能入选。

 刘霞:我们有人入选。

 张东和刘霞两人矛盾,必然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剩余大勇、晶晶两人中也无疑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因为有两个对、两个错)。

 (3)以上只找到一对矛盾,推理线索似乎中断了。“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假设。因为已经推出“大勇和晶晶”一对、一错,假设“晶晶猜对”(晶晶入选),那么,大勇也猜对了(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这与一对、一错不符。因此,晶晶猜对不成立,即:晶晶猜错了(她没入选),大勇猜对了。

 (4)根据大勇猜对(刘霞、晶晶最少选一个),推出刘霞入选了。

 答案为C。即:大勇猜对,刘霞入选。

 [付老师点拨]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复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态矛盾等),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直言命题推理、模态命题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四、确定条件多排除做首选

 公务员考试中,有些考题给出的确定条件较多。根据这些条件,若能直观排除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正确答案一目了然。

 试题11.(北京2008-33)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

 ①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③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⑥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B. 乙毕业于数学系

 C. 甲毕业于数学系D.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解析]

 (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

 据条件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排除B项:乙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⑥“物理系毕业者、乙没和丙联系过”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项:甲毕业数学系。

 据条件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排除D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为A。

 排除法除用于对照排除选项外,还可用于排除多余的条件。多余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干扰性。把独立无关联的条件分离出去,肃清干扰,看似复杂的问题会骤然简明。如:

这是一道2007年国考行测真题,请问具体解答思路,谢谢

地市级行测130题怎么算分如下:

国考行测130题分值分布:常识判断为20题,一题0.5分,满分10分;言语理解为40题,一题0.75分,满分30分;数量关系15题,一题1分,满分15分;判断推理共35题,其中图形推理3分。

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招考条件相对比较严格,一般均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历届毕业生,部分职位要求硕士研究生和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一般集中在每年10-11月份。

国家公务员,即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总数已超53万人,最热职位竞争比达到2320:1。 2017年补录4127人,11省份国税局职位空缺超百。

2019年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公布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2020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在2019年11月24日举行,报考者可在2019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

2020年1月28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通知,为贯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工作有关要求,2020年度国考考试录用、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面试时间推迟,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设女生人数X,,男生平均分Y,则男生人数1.8X,女生平均分1.2Y;全班平均分75等于总分数除以总人数,即(X*1.2Y+1.8X*Y)/(1.8X+X)=75 即3Y/2.8=75 ;Y=70, 1.2Y=84

标签: 国考行测真题集锦_这是一道2007年国考行测真题 请问具体解答思路 谢谢

作文范文分享Copyright © 2021 作文范文分享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03779号-2 主题作者QQ: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