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考作文文章正文

国考2013申论真题_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的内容简介

公考作文 2023年12月14日 13:04 23 小星星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国考2013申论真题_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的内容简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国考2013申论真题_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的内容简介

1.申论原文在哪里找到
2.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的内容简介
3.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几道题?

申论原文在哪里找到

很多伙计对申论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很大程度上源于给定材料阅读、分析所带来的阴影。

少则几千字,多则近万字也就罢了,最让人愤愤不平的是,其内容既不是拥有狗血情节的故事会,更不是集聚郎才女貌的美文、小说,所以对申论材料有抵触之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感情丰富、热情追求自我的新时代青年,谁愿意整天对着毫无生气、一本正经到让人头晕目眩的“条条框框”?谁愿意看泛不起一点涟漪的文字?!

然而,对于选择了公考的我们而言,并无退路,要么壮士从此去、一往无前,要么当机立断,另寻芳草、回头是岸。

无论申论的考察设置了多少让人晕头转向、哭爹喊娘的要求,无论申论的作答多么让我们苦不堪言,对于选择了应考的我们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遵守游戏规则,追本溯源去理解申论考试的目的并找到自救的方法。

申论作为选拔公务员笔试的一种科目,自呱呱坠地之日起便最大程度的打上了行政的烙印。这种烙印实际上就是命题、作答的原则。

请记住:申论属于目的性考试,因此申论的材料是一种主旨、概括性阅读。只要把握了一些原则,就能掌握其本质规律,从而迎合命题要求,并一举获得高分。

材料阅读,要有问题意识

行政,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所以,作为以解决问题为己任的申论,材料、题目都会围绕着问题来展开。

而这里的问题可以划分为抽象性问题和具体性问题两大类。

一,抽象性问题

也叫主题性的问题--就是给定材料的主题。任何一套申论试题,都会紧扣一个核心主题来展开,如2014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所关注的是“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问题”,2013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所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因此:做题时,首先要想方设法的弄明白材料的主题是什么,因为这决定着思考问题的方向和作答所能达到的高度!

那么,如何快速而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主题呢?除了从材料中总结外,还有一个小秘诀,那就是结合题目进行分析,尤其是作文写作题往往都会给定“主题”或者“标题”,而这个“主题”“标题”往往就是给定材料的核心议题。顺便提一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主张“先看题目,再看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你能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主题,那么我要恭喜你了,你已经入门了。当然,这还不够。

接下来,你必须清楚的是,材料所关注、涉及的内容无非就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前面已经有讲解,能记住吗?):

1,问题的表现形式;

2,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涵盖正面影响和反面影响,不要以为问题就完全等于坏事,它往往也预示着解决问题的方向,隐含着解决问题的意义和方法);

3,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所以,在实际的练习、考试过程中,按照这种方法就能比较合理、顺畅的梳理出材料的核心内容,且命题无非就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要么是某一个方面,要么是某几个方面(不信?可以找一份试题自己试试看)。

二,具体性问题

是指主题性问题在材料中的表现形式,如2013年上半年湖南省考申论真题卷的主题问题是新时代工人发展问题,材料中所展现的新时代工人技术水平不高、工作环境不自由、缺少社会尊重等就是具体性问题(涵盖与被涵盖的关系哦)。

画个图呗:

大圈圈就是主题性问题,小圈圈就是具体性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题目要求)去阅读材料。

任何申论的题目、题型,其命题、作答都必须立足给定的材料,所以说申论作答的根本性方法就是挖掘材料,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决定着最终的得分(不是你基础不行,而是你的锄头挥的不够好哇)。

从当前申论试题的给定资料类别看,主要有事例型材料、评论型材料和理论型材料三大类,我们举例简单了解一下。

事例型材料(举例子)

如:

27岁的小邹认真的考虑了几次之后,还是决定不去参加周日约定好的教友福音会。他确实需要倾诉,但肯定不是向神父。到目前为止,至少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需要求助于某种宗教的地步。

身高1.74米,体重150斤,在北方城市的机关大院内,这几乎是一个标准身材。当小邹回顾自己进入?体制?的四年,注视着自己不论从体型还是心理都还逐渐被?体制化?,甚至连血压、血脂也与周围的同事趋同时,面对着对外人看来?很顺?的处境,他有一种莫名的躁动。(2014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材料一节选)

评论型材料(表观点)

如:

某网站发表了题为《谈谈转型期青年社会心理问题》的署名文章;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日益深入,经济收入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青年阶段则迎来生命周期中?需要与拥有之间的“倒错规律”,即在由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在最急需各种资源的青年阶段,个人能拥有的东西还非常有限;而到了对各种资源需求较少的“成功阶段”,个人则又拥有了很多东西。因此,青年阶段正处在一个百需特补的特殊时期,金钱,“焦虑”成为一种很现实的心态。(2014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材料四节选)

理论型材料(说理论、政策)

如: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要完善相关立法和建立专门疏导机制,还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价值观方面解决问题。

“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录的一个条件。”“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这些关于心理健康。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名人格言,被有效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能通过树立榜样,在教学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材料六节选)

好吧,我们对材料阅读小结一下:纵有字数万八千,紧扣问题莫思迁;材料题目细处寻,把握规律意自现

材料运用的几个技巧

一直强调,申论的作答必须依托材料,材料运用不仅是要点提取、论据组织的良好载体,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效率、打造特色的重要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如何在申论写作中高效的运用材料,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

一,开篇用

案例1:当手机、电脑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当新技术的运用让世界触手可及,当信息技术的普及逐步打破社会闭塞的鸿沟,我们已然迎来了科技改变生活、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的发展新天地。

案例2:近日,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中刘女士的乐于助人、敢于担当,李老太家人的感恩宽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让人们体会到社会温暖的一面。然而,倒地老人无人扶、瘦肉精健美猪频上桌等道德失范、诚信滑坡等问题也频频发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案例3:河西走廊,曾因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然而,由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黑色发展模式,今天业已成为了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河西走廊”的变化是我们生态环境问题的直观凸显,不仅损害了民众的权益,更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告别黑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构建绿水蓝天“美丽中国”。

二,分析缘由时用

案例1:科技改变生活,更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轨迹,但高铁事故的惨剧、马航失联的悲伤也提醒着我们科技创新、运用中所存在的不足。

案例2:“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无不反映出社会道德的失范,社会道德氛围的缺失。

案例3:纵观中国发展历史,从洋务运动到近年频生的“山寨”现象,“生搬硬套”、简单的“拿来主义”无法成为民族发展的通衢大道。

案例4:从延绵江北江南数万里的雾霾到绿洲幻化成烈日风沙,从生难有立锥之地到“舌尖上的中国”屡现危机,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问题的烦恼、愤怒和“绝望”。

三,分析意义时用

案例:美国的iphone能联通中国的亲情,中国的海尔同样能保鲜美国人多样的生活。科学无疆界,技术无国籍,普遍的人文情怀方才构建了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四,论证措施时用

案例1:正如个性化的定制和服务是中国盾构掘进机与国际“巨头”竞争时的一张“王牌”,我们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科技创新、科技运用的成果。

案例2:充分发挥“孙氏兄弟”、“最美妈妈”等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在全社会推行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五,总结时用

案例1:只要我们…就一定能避免….

案例2:***、结论性的语句概述。

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的内容简介

再分享几道国考申论的句意理解题。

句意理解题的分值不高,一般10分,但是要在考场环境下将得分重点答全拿到满分,并不容易。

据申论评分人分享可知,小题踩点评分,但是每个要点的分值各不一样。因此,找到更靠近高分的要点更重要。

复盘这类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在考场上拿到满分,而是在做题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是高分要点—此类题目虽一般是资料中的重点句,但答题绝不是要你把资料分段精炼提纲,然后一股脑照抄。(或者不问三七二十一直接干材料,分条理清楚,再挑重点汇集成答案,考场上没那么多时间。)

以下分享三道小题的复盘分析,题目选择的原则是我的答案和参考书上的有所出入,且网课上老师分析的又过于详尽不适合考场操作的。

题目本身都不难,同义替换和糅杂逻辑要素的把戏,本文叙述的逻辑线尽量贴合考场思路。

来看第一题,出自2016年国考。

“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

看这句话,太快了、跟不上,先定为一种负面问题。灵魂打引号,需要把这个词具象描述。

这句话的高分重点很容易把握,是对这一问题的具象描述(教育技术层面走的太快和灵魂跟不上的具象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光看本句话,其实不太容易理解其逻辑关系,是“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导致“‘灵魂’跟不上”吗?或者整句话描述了一种负面现象?

这种语句产生的歧义也可能是出题人判断考生有没有理解本句的关键。

带着问题读材料。

有教育专家撰文指出:“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该文摘要如下:

第一句说明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整个材料是专家文章的摘要,第二件事:这句话恰好是专家文章的中心观点。

因此,整篇文章几乎都是对该观点不同角度的论证。阅读下文时需对文意和中心观点之间的关系多留意。要素糅杂和反向推理都是常见理解题材的特色,考场上碰到了心里有个预设就好。

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而是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出处段。

等于摆明了答案:本段回答“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即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皆是对教育问题的描述。

解决了两句话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坚定全句描述了一种负面的现象,果断抛弃技术层面走的太快和灵魂跟不上的因果关系。)

“不是……而是……”→“……太快,……跟不上” 前者已经够了,后者不够。

同义替换:教育技术层面=术、学生的能力、改革。 “灵魂”跟不上了=缺乏灵魂的东西

此处对灵魂没有解释过。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认为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心灵,灵魂,同义替换。

本段解释灵魂:教育的目标是解放心灵,将心灵转向爱、善、智慧。

缺乏灵魂的东西 可同义替换为 缺乏对心灵的解放 缺乏将心灵转向爱、善、智慧的培养。

资料看到这里,题干句所描述的问题基本成型,具象化总结如下:

1.这句话描述中国教育的问题。

2.教育技术层面:术、学生的能力、改革。

3.灵魂:对心理的解放,将心灵转向爱、善、智慧。

考试时只要将关键词划出来就可以。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都没有确定的指向。

本句,解决教育问题的对策,要适合。

途径和方式可同义替换教育技术层面,同时,对策反向推导问题,即教育技术层面指向确定。

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浮躁、不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新常态反向推导旧常态:浮躁,功利,背离教育规律,急于求成。

本段最后一句,关键词灵魂再次出现,本句的表述刚好与题干句描述的问题相反,仍旧可同义替换。

教育技术层面:分数、才能,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什么叫过头?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都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适当”,指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让孩子学他内心喜欢的东西。

四段放一起,讲的一件事,就是教育应该怎么做。也是让“灵魂”跟上的方法。

篇幅较长,总结:教育需要基于中庸、可能和适当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对策也可反推验证前文所找出来的教育问题。

例如:强调教育规律和给孩子可能性,反推现状背离教育规律和教育指向性明确。

蒙田说:“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如果—味去适应外界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主流价值却全部忘了。

本段和第二段一样,讲教育的目的应是丰富内心,摆脱现实的奴役。

其中对现状的描述是“一味的适应外界社会”,“忘记主流价值”,可分别归入教育技术层面和“灵魂的东西”。

总结:

1.这句话描述中国教育的问题。

2.教育技术层面:术、学生的能力、改革、一味适应外界社会、指向性确定、分数、才能,能力。

3.灵魂:对心理的解放,将心灵转向爱、善、智慧,主流价值,丰富内心,摆脱现实的奴役。

4.教育现状:浮躁,功利,背离教育规律,急于求成。

5.对策:基于中庸、可能和适当原则、适合。

基于题干句的核心要点,将关键词划出来后,组织语言答题。

总结:

这句话描述了中国教育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浮躁,功利,背离教育规律,急于求成、一味适应外界社会,指向性明确的对学生的分数、才能、能力进行培养,技术层面的改革过于频繁,但是,缺失了教育的“灵魂”,也即解放心灵、将心灵转向爱、善和智慧、丰富学生的内心并让他们摆脱现实的奴役。

这题我也查阅了机构答案,很多都把重要篇幅放在了中国的教育要如何如何,我认为这是没找全高分要点的补救做法。如果字数足够,可以谈谈问题的对策、后果,但明显本题字数要求较少,在答题中清晰阐述教育问题,清晰阐述引号词的含义,辅以重点逻辑要点即可。

可添加辅助说明的要点:

1.教育问题的后果:教育工作者工作难以开展,学生忘却主流价值。

2.教育问题的对策:基于中庸、可能、适当的原则,因材施教。

答案:目前中国的教育浮躁,功利,背离教育规律,急于求成、一味适应外界社会,指向性明确的对学生的分数、才能、能力进行培养,技术层面的改革过于频繁,但是,缺失了教育的“灵魂”,也即解放心灵、将心灵转向爱、善和智慧、丰富学生的内心并让他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这会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以开展,学生忘却主流价值。因此,需要基于中庸、可能、适当的原则,因材施教。

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几道题?

2012版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提升套餐包括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精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48元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精解申论 30元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精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目录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1)

2010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20)

2009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39)

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57)

2007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74)

参考答案及解析(下)

2006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1)

2005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16)

2004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30)

2003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38)

2002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49)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精解申论

目录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1)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7)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

2010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13)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2010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19)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

2009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25)

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32)

2007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38)

2006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44)

2005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51)

2004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55)

2003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59)

2002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64)

200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67)

2000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69)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1)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12)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

2010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23)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2010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32)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

2009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40)

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53)

2007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67)

2006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77)

2005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86)

2004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93)

2003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99)

2002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107)

200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112)

2000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整体介绍·材料解读·答案解析(118)

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型为行测+申论。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行测题目数量以及具体时间为:

常识判断 20题 15分钟

言语理解与表达 40题 35分钟

判断推理 40题 35分钟

数量关系 15题 15分钟分析 20题 20分钟

职位类别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

阅读理解能力 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 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 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抢首赞

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为《行测》《申论》,行测有135-140道题目,申论有4道问答题,一篇写作。

题型介绍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多种题目类型,试题将根据考试目的、报考群体情况,在题型、数量、难度等方面进行组合。以下是部分常用题型介绍。

1.言语理解与表达

2.数量关系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每道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每道题给出一个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并利用其他基本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或推出结果。

第二种题型:定义判断。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第三种题型:类比推理。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第四种题型: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运用一定的逻辑推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4.资料分析

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测和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标签: 国考2013申论真题_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的内容简介

作文范文分享Copyright © 2021 作文范文分享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03779号-2 主题作者QQ:暂无